星空体育现如今,数字互联网、数字移动互联网乃至万物互联的媒介融合时代已经到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智能终端设备的应用,能够为用户提供新闻、游戏、娱乐、电视电影、音乐等各类业务,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重新构建了大众生活、生产以及娱乐的消费场景,重构了影视传媒产业结构,加快了影视传媒行业的快捷融合,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出现了大融合的现象,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给影视传媒行业带来技术、管理、内容等方面的巨大变革。因此,对高校的影视摄影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必须根据媒介融合发展趋势,构建高校影视摄影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影视传媒产业发展培育更多优秀的高级专门人才。
20世纪80年代,“媒介融合”的概念在美国被提出时,意思简单就是将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起,形成多功能一体化的共同发展。现如今,中国正处于媒介融合时代,大量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技术不断迭新,它们整合以前所有交流媒介的特性并将其汇总在统一平台上展开、扩散和传播。换句话说,就是数字技术将已有的媒介及传播范式收编重组后,进以产生一种全新的媒介。这一整合的过程就是“媒介融合”。因此,喻国明教授认为,媒介融合指的是现如今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都是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和载体,从而实现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的整合。这样的过程不断巩固和加强了不同形式媒介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导致媒介一体化趋势日趋明显。
现如今,中国的高校影视摄影人才培养正处于这样的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纵观中国高校摄影教育史,不难发现,各时期高校摄影专业的进程与同期媒介发展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例如,20世纪80至90年代的中国高校摄影专业教育的媒介环境是以纸质媒体为核心的印刷媒介,这与当时社会的传媒生态相匹配;而随着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体的快速发展,社会传媒生态因时利势发生变革,到了2000年以后,中国高校摄影专业教育的媒介环境也随之转向印刷媒介与数字互联网媒介共存;而现在中国高校摄影专业教育的媒介环境已然是万物互联的媒介融合形态。事实上星空体育,当今我们所面临的媒介融合,可以说是由数字技术发展所引发的传播学乃至社会学的现象。众所周知,实现媒介融合依赖的是数字技术。一方面,数字技术将之前各种媒介技术统一于数字平台;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在整合过程中不断衍生新技术门类,形成新内容和新产业,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甚至产生改变人类历史的巨大影响。而正因为数字技术推助新媒体的日益兴起和蓬勃发展,逐步威胁和冲击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媒介融合。因此,为进一步适应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现实需要,国家于2012年在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特设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旨在培养满足影视文化产业细分领域新需求的高级专门人才星空体育。历经十余年的发展,面对当下势不可挡、滚滚向前的媒介融合浪潮,现阶段高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教育模式愈发迫切需要探索形成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迎合影视文化产业涵盖范围广、融合互动性高、辐射效应强等越来越复杂系统的新变化。
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基地,高校在为社会输送影视摄影人才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对比欧美摄影教育,中国高等影视摄影教育起步较晚,仍存在教育观念滞后、人培定位不明、专业师资匮乏、融合力度不足等共性问题。
近年随着时代发展,互联网快速发展、新媒体短视频等领域不断崛起,社会对于影视摄影专业人才的需求暴涨,影视摄影逐渐成为热门专业,甚至成为了高校专业选择的“香饽饽”。然而影视摄影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失衡,导致高校在专业人才输送环节出现巨大缺口,这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影视摄影专业师资力量的匮乏。这种匮乏一是由于影视摄影教育本身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二是由于影视摄影的应用性特征,对技术水平要求较高。首先,高校教师需要具备硕士研究生及其以上学历,而我国拥有影视摄影相关专业硕士点的高校寥寥无几,更不用说博士点了。其次,即使是拥有硕博点的高校,他们的人才培养也主要着重于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而非是技术层面的培养,毕业生与市场脱节。再次,具备高超技术水平、丰富实践经验和熟知市场标准的专业人士因学历、收入等各方面的限制又无法进入高校就职,这就导致了高校本科影视摄影专业的教师队伍自身的应用性欠缺,形成当下高校影视摄影专业的一大弊端。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自然也无法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影视摄影专业人才。
然而,对于高校影视摄影专业人才培养而言,在专业师资匮乏之外,还同时存在着教育内容不足的问题。现阶段高校影视摄影教育模式下,学生的作品多以模仿为主,且形式相对单一,这样机械复制的“产品”虽在某一层面可以得到受众喜爱,但缺乏创新性的内容无法适应不断发展的媒介融合大背景,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未来发展。
除了专业师资的不足,在现阶段媒介融合大背景下,中国高校影视摄影专业人才培养还普遍存在教育理念相对滞后的问题,忽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提升。
一方面,部分高校在影视摄影专业培养中推崇专业与学术相分离星空体育,因此影视摄影知识体系的教育教学呈现割裂性,导致影视摄影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能获取相对片面的影视摄影知识与技能,教育的系统性不足,更缺乏对学生艺术感性经验积累的关注与培养。另一方面,在影视摄影专业的课程内容方面,现阶段大多数高校多以单课程的专业技能教授为主,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不足。例如,在影视后期制作类的课程中,教学目的常常旨在让学生跟随任课教师的操作步骤以模仿的形式来完成相应的课程作品,而非是学生独立完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创作项目,借助影像表达内心思想。
媒介融合时代的人才培养,影视摄影技术不应成为主导因素,而应被视为服务于专业人才开展影视传媒实践、助力内容创作的工具,而创作出来内容的人文性、价值性,才是作品能够真正阐释直抵人心的核心要义。片面关注学生专业技能提升而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会导致学生无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展现个体想象力,更无法让学生审慎使用技术与媒介,真正做到用艺术想象力来引导技术创造力,适应时代、社会和行业不断改革创新背景下越来越高的需求。
众所周知,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决定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人才培养定位的不明确会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从而产生毕业与就业的不匹配性。但现阶段部分设置了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不甚明确,或者呈现出“综合性”。所谓“综合性”就是专业核心课程、基础课程的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设置基本等同,这不利于影视摄影专业发挥其专业应用性特征,也会使得毕业生无法满足社会对于影视摄影专业岗位的需求星空体育。
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高校影视摄影专业的学生不仅必须掌握基本的摄影摄像知识技能,而且还必须具备媒介融合视野和全媒体能力,可以根据受众需求完成内容制作,更能够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和媒介平台发布内容。但目前高校影视摄影与制作的专业设置大多都是按照2012年教育部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编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它匹配的是十多年前的媒介融合环境,这样落后于社会发展要求的培养计划和教育理念,已然无法适应媒介融合的新变化和新发展,从而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另外,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微信月活跃账户超13亿,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用户规模超10亿,微信、抖音、快手等平台拥有大量的受众,成为广大用户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目前极少有高校专门针对微信、抖音、快手等平台设置相关的影视内容制作与传播的课程内容,这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影视摄影专业教育在媒体融合时代的发展。
媒介融合发展的核心在于人才培养,作为高校教育者,要顺应时代变化,培养顺应媒体融合发展的影视摄影专业人才。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影视摄影专业人才培养,要积极转变滞后的教育理念,以“应用型”定位为指导,在推进交叉融合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复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以课程思政充分发挥艺术学科的美育价值。
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影视摄影专业人才培养的转变与提升,首先要以教育理念方面的转变为切入点,明确“应用型”的影视摄影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对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着力培养能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首先,要制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顺应媒介融合趋势,根据社会发展与地方经济对影视摄影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从课程设置、师资结构以及实践教学等角度入手,革新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以创新创业为抓手深入培养学生的影视摄影实务能力与素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实施由知识型人才培养转变为知识、能力、创新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其次,作为人才培养关键执行者的教育者,更要积极转变观念、主动学习提升,充分了解行业发展变化和前沿需求,并能将其内涵有效融入教学。要不断创新适应学生发展实际的教学方法,有效引入优质教学资源,综合采用案例教学、翻转课堂、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并增加社会实践教学,进而真正促进学生创作实践能力和作品艺术性的共同提高。与此同时,教育者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品位、合作能力,更需要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国际化视野以及运用数字技术、媒介特点的意识与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国内外影视产业对影视摄影人才的新要求。例如,在教学中,任课教师可以先教授学生影视摄影的基础知识,教导学生如何正确掌握影视摄影技术。然后在学生拍摄与制作作品过程中,及时给予构图、光线、影调、氛围等方面的技术指点,并将艺术性理念融入教育教学中,实现“应用型”的有效落地。
在新文科背景下,影视摄影既有科学技术又具备人文领域的知识体系,因此需要重视其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融合,以开展工作室、项目合作等多元方式开展跨学科交叉课程建设,推动专业和产业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多学科交叉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把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与广播电视编导、录音艺术、数字媒体、动画、摄影等不同专业的优势项相合作,打破专业甚至学科的壁垒,形成联合作业、功能互补的教学特色,以跨专业联合合作拓展专业发展的新空间。
除此之外,还要在实践教学中强调全面性,遵循影视创作的流程,即从影视前期拍摄到后期剪辑,提升学生全面的创作能力,培养需要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创新复合型人才,即是具备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在影视行业从事创意策划、场景设计、摄影摄像、剪辑后期、节目包装、灯光音响等方面的创新复合型人才。
众所周知,专业知识始终是影视摄影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但影视摄影专业人才又不能将自己局限于单一的学科和专业领域,而要积极必须跨越学科界限,多元融合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心理、法律、科学、美学、哲学等不同学科和专业领域的知识,进而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广泛的通识储备,并构建唯物主义历史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确认知媒介变革与社会发展间的相互作用,以适应媒介融合过程中不断迭代变化的媒体格局和传播环境。
当代高校影视摄影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要在教育理念和能力培养上发力,还应该充分发挥艺术学科的美育价值,重视课程思政的内涵能量,做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
一方面,要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媒介融合时代的艺术教育是综合的。看似美育的影视摄影,实际上,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的联系密不可分。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艺术文化的发展和学科知识的整合,跨学科的融合创新也已经成为了如今高校影视摄影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因此,在如此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影视摄影教育在教学中,特别是理论课程讲授中,要加大美学、社会学、历史学、传播学、文学、哲学等各方面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星空体育,从更深层面启迪与引导学生,助力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提升。
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塑造自身的艺术感性。正所谓“美育的落实要尊重艺术本体”,而作为“落实美育过程基本体验”的感性其实就是美育的开端,会带来直觉、悟性、潜意识变化等艺术心理要素,这也是艺术教育的根基。因此,高校影视摄影人才培养在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要关注摄影艺术语言的情感属性,通过情境教学、联想、比喻、想象等各种方法促进学生的感性认知和自我思考,从而以不断强化的感性经验积累为其艺术创作激发灵感,并增加其作品的独特性。
综上所述,媒介融合赋予了全新的时期、空间和技术。在此背景下的高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要直面新问题、新趋势和新机遇,打破传统模式,紧跟时代发展需求,构建起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影视摄影专业人才。